最近,我刷到了遼寧全運男籃的名單,這名單有點意思,從球員到教練全都是本土人,并且這些本土人都在遼寧CBA隊待過,直白來講,這就如同一家老店,從掌勺的到跑堂的全都是自家人,甚至連調料罐都不曾換成外地的。

回想起先前前往蘭州出差之時,吃牛肉面總是偏好挑選那種有本地人聚集扎堆的店鋪。有一家店的老板講,他們家的師傅全部都是蘭州本地的,就連揉面的手法都是老一輩傳承下來的,外地過來的師傅根本不允許觸碰核心步驟。要是更換一個外地師傅,老顧客一口便能品嘗出來,立馬就不會再來了。實際上這跟遼寧男籃的情形有點相像,自家人守護著自家的招牌,知根知底,連彼此的小習慣都清楚得很。

我家樓下有個社區京劇團,其團長是個老北京人,團里的演員都是從小在胡同里聽戲長大的。曾有人建議他們招幾個外地的年輕演員,稱這樣能帶來新花樣,然而團長直接搖頭,他表示,咱們演的就是胡同里的那種味兒,外地演員即便技巧再好,也沒有那種從小泡在戲園子里的感覺。說白了,這種“全本土”的配置,有時并非排外,而是擔心丟了最根本的東西。
實際上啊,回過來瞧瞧遼寧男籃的那份名單,很難講他們沒有招攬外地人才的心,只不過這種全是本土球員的人員配置方式,將會極快速地形成比賽中的默契程度。畢竟呢,這幫球員要么自小開始一塊兒打比賽,要么都在同一個隊伍里待過,根本無需耗費時間去磨合彼此之間的配合。要是突然間插進一個陌生的球員進來,搞不好還得去湊合應付好長一段時間呢。歸根結底,不管是球隊也好,餐館也罷,或者劇團也是這般,“全本土陣容”有的時候倒并非是一種選擇,反而是憑借著一種對“熟悉的感覺”而產生的依賴——此種熟悉感,能夠使得所有人身處關鍵的時刻緊密團結成一股強大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