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際足壇權威數據統計機構公布了各國海外聯賽效力球員的數量,中國只有7名球員在海外聯賽效力,而且無一人在歐洲五大聯賽,幾乎都是在歐洲低級別的球隊打拼。相比蔚為壯觀的旅歐日韓球員,真的是令人心酸。

而在這可憐的7名旅歐球員中,20歲的杜月徵與王博豪憑借在荷乙、西協甲不俗的數據表現,成為中國足球留洋版圖中少有的 “亮色”。不過,近日足球日報,效力于西協甲馬貝拉俱樂部的杜月徵,一番關于留洋生活的自述,讓我們深切體會到中國球員留洋之艱辛。
在多數人印象里,中國球員一旦身處海外聯賽,收入應該比較可觀。但事實上,卻根本不是這么回事。據杜月徵自述,他在西班牙的月薪僅有1000多元,這筆微薄的收入甚至無法覆蓋他的日常生活開支,僅能勉強支付吃飯費用。

換句話說,這位U20國青成員、中國足球的 “未來希望”,如今是在 “倒貼錢” 堅持留洋。要知道,西協甲作為西班牙第三級別聯賽,其競技水平被普遍認為與中超相近,但薪資差距卻堪稱天壤之別:國內頂級球員年薪輕松過百萬,即便是中乙球員的工資,也遠不止1000元。這種懸殊的收入對比,應該是很多中國球員不愿意留洋的真正原因。
有人或許會說,20歲的杜月徵還處在職業生涯起步階段,拿如此低薪也在情理之中,且馬貝拉并非西班牙繁華大城市,生活成本相對較低,他的處境或許是個例。但事實卻并非如此。其實,馬貝拉隊內多數球員月薪在5000-6000元之間,雖然高于杜月徵,卻仍與國內球員收入有比較大的差距。

更關鍵的是,歐洲聯賽的競爭激烈程度,是國內球員難以想象的。即便不談薪資差距選擇留洋,也未必能獲得穩定的出場機會。即便幸運地踢上比賽,也得面對 “無人捧、無光環” 的落差。在國內,他們可能是被球迷追捧、俱樂部器重的 “球星”,在海外賽場,他們卻只是需要為一個替補席位拼盡全力的雞肋型球員。
在國內,中國球員無需面對文化隔閡與生存壓力,甚至不少球員還能利用 “球星” 身份兼職做網紅,增加收入與曝光度。一邊是高收入、高關注度的舒適圈;一邊是低收入、高壓力的夾縫生存,在現實面前,許多中國球員難免趨利避害,選擇留在國內聯賽躺平。

像杜月徵這樣為留洋夢想打拼的球員,實屬難能可貴。正因為他們寧愿 “倒貼錢也要留洋” ,才讓我們看到了中國足球未來之希望。不過,他們可以為了留洋選擇“倒貼錢”打拼,我們的足球管理者不應該對此置若罔聞。當一個國家足球的 “未來希望”,需要靠 “倒貼錢” 才能在海外聯賽立足時,這樣的希望能堅持多久呢?我們不敢想象。難道我們的足球管理者,不應該為此做些什么嗎?大家對此有何看法,歡迎評論區討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