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塊名為八萬人的場地上,舉辦了兩場比賽,在這兩場比賽當中,裁判馬寧成了比賽的焦點,具體來說,第一場他給到客隊上海申花三張紅牌,第二場他吹罰出4個點球。現而今,我們更多討論的并非馬寧的判罰情形怎樣,而是想問其他裁判會不會作出像馬寧那樣的判罰,以及馬寧式判罰會不會成為一種中超的標準。
在那場申花拿到3張紅牌的,申城同城德比賽事里,以及那場上港于主場遭首敗的,出現4個點球的比賽中,馬寧所做出的判罰并非是盡善盡美的。那場德比中的三張紅牌,從足球比賽規則角度來講,全都不存在任何問題,然而在事后,就連中國足球協會的內部人員也算在內,都一致覺得,這場賽事在執法層面,是欠缺了那么一點兒藝術感的。后一場上港對陣魯能時出現的四個點球判罰,做得很是干脆利落,不過其中第二個點球,也就是鄭錚鏟倒武磊那次犯規,其地點是在禁區范圍之外,可馬寧卻做出了一個不正確的判罰 。
如果只是單純說執法上的精度內容,就現役的中超裁判來講,馬寧并非是最為優秀的那個。在跟其年齡相同的裁判范圍內,也存在好些人的判罰精準程度比他更高。然而馬寧具有一點特質是超過了同年齡段的其他裁判的,那就是他在球場上特有自信,并且很曉得怎樣去維護裁判員所擁有的威嚴。上港與魯能比賽里的第一個點球出現時,剛有上港球員前來要和馬寧進行理論,馬寧立刻就通過手勢去阻攔對方上前。在中超賽場里,不論裁判員的判罰是對還是錯,“圍裁判”都已然成為了球場上的慣例項目 。顯而易見地,中國足球協會期望借由馬寧確立起一個標準,不管裁判所做的判罰究竟正確與否,球員首要的是要培育出服從的良好習慣。起碼在上海上港與山東魯能的這一場賽事當中,后續的三個點球判罰,涵蓋了那一個錯誤的判罰,再度沒有眾多球員上前去“圍住裁判” 。
“馬寧標準”的第二方面意思,被更多人給忽略掉了,那就是,從今年開始,中超里面的焦點比賽,將不會再把執法工作交給外籍裁判,甚至也不會交給中國那些即將退役的老裁判來做,而是更多地交給正當盛年的裁判去吹罰。自從反賭掃黑過后,由于對新上來的年輕裁判不信任,中國足協的裁委會養成了一種習慣,只要是稍微有那么些關注度的比賽,就會請來外籍裁判執法。這實際上是一種轉移矛盾、逃避責任的消極做法。有的時候,外籍裁判員沒辦法確保水平,先不談來自東南亞的裁判員,就說日、韓,由于賽事賽季和中超是重合的,所以他們派出的都不是自身水平頂尖的裁判員,很多時候比賽是由人家的“不熟裁判員”來執法的,中超變成了別的國家年輕裁判積累經驗的絕好平臺 。

過去幾年,重點比賽由外籍裁判吹罰帶來了極嚴重的后果,那就是,我們年輕的裁判成長簡直無比遲緩 。其中以馬寧為例,直至今年,好多人還把他視作是“嫩哨子” 。然而,出生于1979年的馬寧其實已并非年輕之輩了,針對裁判員來講,36歲這般的年紀已然屬于“中年裁判員”范疇了 。亞洲金哨伊爾馬托夫呀,在年齡上僅僅比馬寧大兩歲而已,可人家在31歲時就已捧得了亞洲最佳裁判員這一稱號,而馬寧在31歲之際才初涉中超比賽的裁判工作 。2010年時,伊爾馬托夫成為世界杯開幕式主裁判,那時他僅僅32周歲 。昨天進行了中超賽事,同樣是32歲的艾堃在判罰時,出現了漏判情況,鄭智的踩踏動作就在他的眼皮底下,正是因為這次漏判,他被人們稱作“嫩哨”。
中國的裁判員,在過去的幾年時間當中一直處于這般的“惡性循環”里面,其水平存在不足,在關鍵大賽當中出現出錯的情況,進而失去關鍵比賽執法的機會,隨后因為這樣又致使水平無法得到提升……今年足協重用像馬寧那樣的中國裁判,實際上是在朝著終止這樣的“惡性循環”邁出了第一步。在這個過程當中,注定是需要擔負壓力的。往日足協的做法乃是把矛盾上交,將壓力進行轉移。然而今年于樹立“馬寧標準”的進程里面,足協以及裁委會承受了更多的壓力,在一定程度上他們是當下這一批年輕裁判的“保護傘”,并且在這樣的一份保護之下,究竟誰能夠脫穎而出就要依靠自身的水平以及天賦了。
我們老是在埋怨中國裁判水平不太好的時候,為何不愿意為了積極的轉變去做出某些舍棄呢?短期內中超的錯誤判罰、誤診以及存在爭議的判罰也許會多一點,然而從長遠角度看,換來的是中國裁判整體水平的提升。就如同在足球賽場之上,要是你始終擔憂年輕隊員出現失誤,最終哪怕天賦再好的苗子也會放在板凳席上面臨錯失機會淪為廢人的不妙結局。
在這一點上,我們別成為那個姓葉的古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