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前中國國足主帥伊萬科維奇接受了一檔視頻媒體的專訪,談到了他對于中國足球的一些看法。在伊萬科維奇看來,中國足球最大的問題在于球員對于犯錯感到十分恐懼,這種心態導致他們在場上畏首畏尾,嚴重影響了發揮。

“他們非常恐懼犯錯,因為犯錯后會付出巨大的代價。這種恐懼扼殺了他們的創造力,所以他們的比賽中缺乏魅力和趣味,也出不了特立獨行的球員。”伊萬科維奇表示。
應該說,伊萬科維奇這個見解可謂是“一針見血”,也解釋了為什么很多外籍教練、外援都認為中國球員的技術和身體素質都不錯,但卻始終無法取得相對應的成績。原因就在于,中國男足在場上只能一板一眼踢球,創造力稀缺,極度缺乏靈光一現的表演。而在足球世界中,這樣的“靈感”和敢于打破常規的想象力,其實是非常重要的。

而國足最近十年來極度缺少創造型球員,大家只想呆在自己場上的“舒適區”里,不敢打破常規,所以每逢關鍵時刻,國足就沒有人敢出來承擔責任。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也很簡單,那就是伊萬所說的“怕犯錯”,這是國足內部一種非常普遍的心態:怕犯錯,所以在球場上做得少,因為做得少,出錯的幾率就低,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如果在場上做多了,萬一出了差池,那等待自己的很可能是“萬劫不復”的輿論風暴,這叫槍打出頭鳥。
那么,出現這種問題的原因在哪里?畢竟,“怕犯錯”的不是個別球員,而是中國男足一種普遍性的心理狀態,這背后必然牽扯到復雜的社會文化問題。而從足球的角度來看,首先中國的足球教練們,長期走不出已經落伍的“蘇系訓練”思維,忽視球員從小的創造性培養,在青訓時期就過度強調紀律,一旦球員犯錯動輒便打罵。當然,隨著新一代教練員的涌現,這種現象正在慢慢改善。

但另一方面,中國足球的輿論環境已經惡化到了史上最差的程度,如今外界輿論對球員的嚴苛程度,甚至要比教練員更高。例如當年國足隊長吳曦,因為接受了一次采訪,就被罵了好幾年“海參哥”;再比如武磊、韋世豪、王燊超、汪士欽等國腳,在比賽中出現失誤后,一律被輿論打入“十八層地獄”,承受各種謾罵、嘲諷甚至人格羞辱。這樣的大環境,其他球員看在眼里,也就難免心生畏懼了。
如果是老一代中國球員,身上多少有點“混不吝”的痞子精神,像是高峰、范志毅這代人,可能對輿論的抵抗力強一些:你就算罵我,我也照樣這么踢。但后來這批從85后一直到00后的球員,基本都是家里捧在手心里長大的,心理承受能力更差,在輿論壓力下一個個崩潰也就不足為奇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