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港的6000萬歐元先生奧斯卡。
中超,看起來很有錢。中超,其實也很缺錢。
十二月中旬五日落下帷幕的中國足協關于財政風險防控的國際性會議中,足協的財務顧問機構商普華永道揭露了二零一六年度中超聯賽各參賽球會的部分經營收入與支出狀況。
統計資料表明:2016年賽季,中超聯賽的各支俱樂部整體營收為70.82億元,整體支出高達110.14億元,所有俱樂部合計虧損幾乎達到了40億元。
我們提及眾多高價外援的稱謂,目睹中超機構大把花錢的景象,然而其背后卻是一連串虧損累累的記錄。
我們或許需要靜下心來思考,究竟如何才能使我們的聯賽實現盈利。
恒大全年的收入為5.61億元,依舊是中超收入最高的俱樂部。
“貧富差距”高達50倍
依據統計,2016年賽季,中超各俱樂部總營收達70.82億元,其平均營收為4.43億元。
普華永道另外指出,2016年賽季期間,中超聯賽中收入最高的俱樂部,其收入規模是收入最低俱樂部規模的五十倍。根據2016年恒大俱樂部的年度報告顯示,該俱樂部全年所獲收入達到5.61億元,為中超聯賽中收入最高的俱樂部之一。
這也就意味著,中超最少俱樂部的收入僅為一千萬元量級左右。
中超各隊的資金來源差異顯著,整體聯賽成員的經濟狀況極不平均,收入分配格局失衡。
2016年期間,中超各隊的商業合作營收占了整體營收的百分之六十四,其余收入來源中,賽事收入僅占百分之十四,球員轉會所得為百分之十一,政府提供的支持為百分之六,單場賽事門票收入則只占百分之三。

高投入,“升班馬”權健在中超首個賽季就進軍亞冠。
去除球員買賣之后,商業廣告收入占了中超俱樂部總進項的百分之七十。相比之下,日本J聯賽的商業廣告占比為四成七,而商業化運作更完備的德甲和法甲,這一比例則分別只有兩成八和兩成二。
中國新聞社明確指出,現階段中國足球俱樂部的收入來源主要依靠常規的商業合作,缺乏對觀賽門票及相關衍生品的開發,暴露出商業運作方式過于單一的情況。
實際上,中超俱樂部在商業資金來源的合理性方面,遠遠落后于國際上的先進標準,87.5%的中超俱樂部僅有一個核心出資方,這個出資方就是俱樂部的根本,而在英超,大約一半的俱樂部擁有多個核心出資方
即便是中超商業運作最為成熟的俱樂部,同樣受困于聯賽收入來源過于單調的困境。
據恒大披露的2016年財務報告,其廣告營收的比例已超出百分之七十。該隊全年主場比賽幾乎場場爆滿,僅門票一項就獲取了4700萬元人民幣,如此豐厚的商業合作,又怎能與那些觀眾寥寥的小型聯賽相比較呢?
“野獸”特維斯天價加盟申花,表現卻堪稱災難。
中超最貴的是“人頭費”
2016年中超各隊整體花費達110.14億元,單個隊伍平均開銷約6.88億元,開銷最大的團隊與最少的有38倍差距。其中,薪資支出占全部費用的比例高達67%,是各項開支中最主要的構成部分。
中超俱樂部員工開支在總收入中的比例高達百分之六十八,相比之下,日本J聯賽此項指標為四十五個百分點,英格蘭超級聯賽為五十八個百分點,法國甲級聯賽為五十六個百分點,德國甲級聯賽為四十二個百分點,這些數值都明顯低于中超的相應比例。
職業化程度持續加深的中超聯賽,使得競爭愈發白熱化,同時各俱樂部也承受著越來越大的負擔。
2015賽季之后,中超各俱樂部開支顯著提升,僅用一年時間,整體花費便大幅增長,從3.87億元增長至6.88億元,漲幅高達78%。其中,俱樂部人員開銷也大幅增加,從2.16億元增長至4.64億元,增幅達到了驚人的118%。
其實早在2015年恒大的年度報告里,俱樂部就特別指出了球員和教練團隊薪資以及轉會開銷不斷上升所帶來的負擔。

據恒大2016年的年度報告披露,僅在球員引進方面,俱樂部在該年度的投入就達到了5.25億元。
但是參照2016年賽季的引援活動,中超存在另一個值得注意的情況,那就是各家俱樂部在轉會方面的總開銷里,百分之七十八都花在了引進外籍選手上,百分之二十二則用于國內球員的轉會,然而轉會帶來的總收入卻完全相反,賣出本土球員貢獻了百分之八十一的總額,而外籍選手的銷售收入僅占百分之十九。
投入巨資引進知名外援,國內球員轉會費用持續攀升,這也被眾多俱樂部當作平衡財務狀況的一種方式。
而與“參賽注冊費”的顯著上漲形成對比,這些年大力倡導的青年隊投入,在2016賽季僅占中超各俱樂部總開銷的百分之五。
去年全年,中超各隊的青年訓練投入從0.19億元提升至0.32億元,增長幅度達到68%,這個比例相當突出,然而與周邊及更成熟的五大聯賽相比較,目前這個水平仍顯不足。

斯托伊科維奇執掌富力期間,僅投入三十個億,就打出了賞心悅目的球風。
只虧40億元,數據準確嗎?
根據普華永道披露的信息,2016年賽季,中超總收入達70.82億元,總成本卻高達110.14億元,兩者相抵最終虧損39.32億元。
對于足協官方給出的數據,一部分業內人士和網友表示懷疑。
2016年期間,依據中超方面的表述,權健與華夏幸福在該賽季的資本投入總計達到30億元,而中超自身的開支僅為3億元。
那么疑問出現了,假如某個俱樂部僅花費30億元,而像北京國安這樣的普通俱樂部也有5億元的資金投入,以此計算,中超16支球隊合計虧損并未達到40億元,這個數據是否顯得過于樂觀了呢?
且不說數據如何統計,但這就是近年來中超各俱樂部虧損的縮影。
多數俱樂部經營虧損,但經營足球并非以賺錢為主要目的。這位中超俱樂部負責人言語間透露出,他們財力雄厚,不在乎金錢得失。
即便在那種揮金如土的氣派之下,中超虧損的狀況卻愈發嚴重。
不過在2017賽季聯賽開始前,中國足協終于踩了次剎車。
新實施的球員引進政策規定,當俱樂部出現經營虧損時,若引進球員的花費超過特定標準——外籍球員單人次超過四千五百萬,國內球員單人次超過二千——就必須按同等數額向中國足球發展基金劃撥資金。這項規定出臺后,中超夏季轉會市場上立刻變得冷清。
與此前賽季中超16家俱樂部在夏季轉會市場上總計花費突破一億歐元,以及年初聯賽引援環節消耗的近四億歐元相比較,當前這個數額在“金元時代”的中超顯得頗為不同尋常。
依照足協新規,職業俱樂部每年的青少年培養投入,需達到全年總花費的五分之一以上,此舉有助于確保U23政策的落實,也為未來U21政策的推行提供了支撐。

中超新政下,權健引入外援莫德斯特(右)采取了先租后買。
中國足球不能被錢燒死
有人戲稱,在中國足球“深不見底”的時期,中超俱樂部大多都會投入資金,然而在獲取收益方面,卻遠遠未能達到世界水準。
2015年的統計資料表明,恒大那年的花費大約是一億三千萬元,相當于曼聯支出的百分之三十六,然而其收益卻只有曼聯的九分之一。
中國足球職業聯賽實施轉會管控的新規,體奧動力削減了原定五年內八十億人民幣的賽事版權支出……當管理機構與行業內部都著手控制開支后,想要進一步限制投資規模,各職業俱樂部方面也必須做出調整。
最近,中超聯賽剛剛落下帷幕,北京國安隊便在中超所有俱樂部中率先舉辦了招商宣傳活動,其胸前廣告的標價高達一億元,這一金額刷新了中超的相關紀錄。
無論最后競標價格怎樣,在眾多資金參與的中超聯賽里,這種主動獲取收益的做法,確實非常符合這個賽事的發展方向。
據透露,可能在接下來的數個賽季里,足協計劃對運動員的報酬加以調控,同時將施行資金監督措施和相關準入規范。
當資本變得冷靜,中超或許會借鑒日韓及歐洲聯賽的做法,針對財政狀況不佳的俱樂部,將不予批準其加入,以此從根基上杜絕資金過度投入的問題,這一思路也獲得了中國足協常務副主席張劍的支持。
中國職業聯賽目前非常活躍,但過去也曾經歷過非常艱難的階段,因此中國足球既不會被經濟問題壓垮,也不會因資金過度而迷失方向。
